View in browser

訂閱會員的臉書社團開張要一週了。神奇的是,目前只有約 50% 的訂戶加入,不過我們付費內容的電子報開信率達 93%,這表示大概有一半的訂戶對於「社交」不怎麼感興趣。

別誤會,這不是件壞事,反而挺好的(?)

可能大家和我很像,專注在自己的行動與成長上,跟社群媒體比較脫節哈哈。

這讓我非常期待,年底要製作給大家的調研問卷的結果。

成長錦囊:多巴胺
🗣 一個生活觀察

週一,我們從「稟賦效應」講到「損失規避」,再解構「斷捨離」的認知誤區,最後提到「不執著」帶來的釋然與平靜。

這一篇我收到了很多回信,一部份人告訴我,他們也看過這兩本書,不過沒有意識到斷捨離的本質,原來不只是能用在物品上,還有工作和情感。

另一部份人,有過自己的斷捨離行動實踐。有人回傳了他的 Before & After 照片錦集,也有人甚至寫了他的一則小故事給我,和我分享他是如何避免誘惑,降低消費。(你可以去社團許願敲碗,鼓勵這些訂戶分享個人故事哈)

收到這些回饋與故事,我十分被激勵,也很有啟發。

不過到這邊必須話鋒一轉,讓我們來打個「預防針」。

⁉️ 一個認知誤區

如果你回頭看這幾期內容,你會發現我主要在講「行動」與「練習」——尤其 1203 的《夢想與幻想》到 1210 的《知識內容的時間分配》,應該有人也有發現:

「刷新認知」是個好結果,但也是個壞現象。

好的地方在於你學到了一個新知識,開了一個腦洞;壞的地方在於,刷新認知的滿足感通常很明顯,容易上癮而不自覺。

因為新認知到實際改變,是困難且複雜的,靠的是你有沒有設計一個好的開始,建立小行動,然後持續它。

我希望我的內容大多是屬於「能替你帶來行動與改變的」,少部分是「刷新認知,開開眼界」,我盡可能不去考慮那些只跟隨流行的社交貨幣。

※部落格上的免費內容,則是更高比例在「提出問題&給予新認知」,因為目的是吸引潛在用戶轉換;付費內容,則是盡可能把我嘗試過,發現有用的思維模型,分享我這一個版本的應對策略給你,目的是引發你的行動。

我在 1203 《夢想與幻想》說到,「缺乏行動的樂觀幻想,讓我們沉溺於好的部分,誤以為已經達成。」

拼命刷新認知的快感和毒品的上癮機制非常類似,是提供了「高強度的外在多巴胺」。

不過關於多巴胺的上癮機制,我們有些地方誤會了。

🔍 一個概念解構:夢想與幻想

多巴胺(Dopamine),是腦內分泌物,被稱為快樂激素,讓人感受到快樂、幸福,行為上癮的源頭。

(下圖來自 Susan Weinschenk 行為心理學家在 2015 年的文章內的研究結果)

Dopamine and Anticipation

過往我們以為「獲得獎勵」的當下,是多巴胺分泌的最高峰(快樂感),但這張圖與研究告訴我們,多巴胺的峰值是在接收訊號釋放,而在行動後逐漸消失。

也就是說,多巴胺不是快感本身,而是「對快感的預期」,是一種「飢餓感」,是一種「我以為」。

為什麼毒品跟知識內容都屬於「高強度的外在多巴胺」?

因為如果你只去不斷刷新認知,卻很少行動,那你就會漸漸對這樣的行為產生依賴,不斷享受這個「我以為」,最終無力行動。

大多現代人被多巴胺牽著鼻子走,深陷網路時代下的通知紅點、社群按讚,或者那句很紅的——人生三大錯覺:「手機震動、我能反殺、她喜歡我」,這都是快感預期待來的幻覺。

然而,生活黑客們深知多巴胺不能帶給自己「真正的快樂」,因為多巴胺雖然不代表快樂本身,卻是追求快樂的啟動子。我們追求把外在多巴胺內在化、延續性的滿足。

為什麼我要做訂閱服務,讓自己每週至少產出兩篇內容,以及至少一次 Podcast?

因為我要用持續的行動來取代短暫的預期滿足,不僅僅是把資訊變成知識,還要把知識變成智慧。(這個主題我明年會寫,關於 Scott Page 的《模型思維》)

所以說,真正的快樂是什麼?
不去追求峰值快感,追求均值快感。

訂閱服務比起線上課程,對我來說更能提供用戶持續性,更溫和的快感,而不是買的當下讓你感到快感,卻對你本身的成長只有很弱的影響。

像這次我收到的回信,有些訂戶已經把斷捨離的知識變成智慧,在生活中持續地練習它,成為自己整理物品和認識自己的一種判斷基準——這就是種追求均值快感。

📝 一個策略應對

好,回到上次的斷捨離。

我週一的策略可能還有點抽象,給的是做一件事前的「思考方向」,這次我想給你一些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,從物品做起的話。

(1)捨,不一定是丟掉它,你還可以讓它更有價值。

最近聖誕節要到了,很多公司和團體會有交換禮物的活動,但除了去買一件新的東西來交換,是不是也能調整為交換「沒用到,但可能有人更需要的物品」?

(2)找你的好朋友一起來辦場聚會?

具體來說,還記得我之前大學時期,在學校宿舍或者跟同學合租的時候,每一年放寒假之前,我們會約好一天「互相清理」。

什麼意思呢?

我們會把自己現在幾乎沒再用的東西整理好,像是擺攤一樣,看看對方有沒有需要。畢竟我現在不需要的,很可能是他所需要的,那就給他,他來發揮價值,延續我的情感。

而且在交換的時候,也能講講這個物品從何而來,為什麼當初會擁有,交換了物品也交換了故事,也是個更認識彼此的小聚會。

※本來年底也想在社團內辦一場「交換舊物」,但實在太忙抽不出時間,只好取捨,跟柚子私下玩(?)

(3)極簡主義不等於不花錢

最後,我還是得說一下,極簡主義不是指完全的不消費,而是弄清楚自己現在需要的是什麼?而非想要。

所以我現在雖然很少購物,比方說衣服是一年雙十一才買一次,但如果值得投資的設備、課程與服務,我還是會投資買下去的——就像你們投資了這個服務,聰明又講究。

我十二月底計劃製作一份,10、11、12 三個月的個體戶支出報告,看看我離職後,每一個月的花費量與比例變化,到時候分享給你,也歡迎你分享出來一起交流。

🥊 今日思考 / 行動

今天我們談了:

  1. 刷新認知是個好結果,卻也是個壞現象。
  2. 多巴胺不是快感本身,而是種對快感的預期。
  3. 真正的快樂,不去追求峰值快感,而是均值快感。

今天你可以嘗試:

  1. 找個 30 分鐘,把自己身邊一些「沒再用、不需要」的東西清理出來,如果你覺得別人可能會有需要,歡迎分享到社團裡。
  2. 覺得難以行動?找個共同目標或價值觀夥伴一起,行動的門檻會比較低。
上週回顧

訂戶們的行動筆記整理

這幾天得知我們的訂戶涵渝整理了在會員社團內,大家分享出來的行動筆記。

她說她這週會發布在社團裡,我也非常期待哈

據瞭解是用 Notion 製作的頁面,說不定我們 2021 也能開一個 Notion 的訓練營(?)

2020.12.17

- 這封信是【生活黑客之路】的付費訂閱者的專屬服務
- 如果喜歡我們的服務,歡迎你幫我分享給適合的朋友,請按此,謝謝!

侯智薰(雷蒙)
facebook instagram
更多請搜尋:雷蒙三十

個人網站(最新內容

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,但請注意是全部退訂喔

Unsubscri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