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我們以為「獲得獎勵」的當下,是多巴胺分泌的最高峰(快樂感),但這張圖與研究告訴我們,多巴胺的峰值是在接收訊號釋放,而在行動後逐漸消失。
也就是說,多巴胺不是快感本身,而是「對快感的預期」,是一種「飢餓感」,是一種「我以為」。
為什麼毒品跟知識內容都屬於「高強度的外在多巴胺」?
因為如果你只去不斷刷新認知,卻很少行動,那你就會漸漸對這樣的行為產生依賴,不斷享受這個「我以為」,最終無力行動。
大多現代人被多巴胺牽著鼻子走,深陷網路時代下的通知紅點、社群按讚,或者那句很紅的——人生三大錯覺:「手機震動、我能反殺、她喜歡我」,這都是快感預期待來的幻覺。
然而,生活黑客們深知多巴胺不能帶給自己「真正的快樂」,因為多巴胺雖然不代表快樂本身,卻是追求快樂的啟動子。我們追求把外在多巴胺內在化、延續性的滿足。
為什麼我要做訂閱服務,讓自己每週至少產出兩篇內容,以及至少一次 Podcast?
因為我要用持續的行動來取代短暫的預期滿足,不僅僅是把資訊變成知識,還要把知識變成智慧。(這個主題我明年會寫,關於 Scott Page 的《模型思維》)
所以說,真正的快樂是什麼? 不去追求峰值快感,追求均值快感。
訂閱服務比起線上課程,對我來說更能提供用戶持續性,更溫和的快感,而不是買的當下讓你感到快感,卻對你本身的成長只有很弱的影響。
像這次我收到的回信,有些訂戶已經把斷捨離的知識變成智慧,在生活中持續地練習它,成為自己整理物品和認識自己的一種判斷基準——這就是種追求均值快感。
|